如今盐价上涨,和天灾年间粮价上涨,可不是一回事。
天灾年间粮价上涨,那是因为粮食本就稀少,再加上有钱难以买到粮食。这才让那些奸商得以卖高价粮。
但现在呢?
虽然看上去闹得声势非凡,实则只是两淮盐商作祟罢了。我让李千户安排锦衣卫盯着盐场的目的,就是为了防止产盐的减少。
而只要盐的数目并不减少,价格哪怕贵一些,百姓也是能承担得起的。
毕竟一斤盐也才二十文罢了,哪怕就如赵御史写的这样,一斤盐六十文。而一大家子人,一斤盐也够吃一个月了。
一个月多个四十文,谁家承担不起?只要让百姓能买到盐,这种谣言不攻自破。
至于奏折上写的这本焦急,恐怕就是这赵御史有意为之了。”
几人仔细一琢磨,发现也是这一回事。
众人都被往年天灾人祸的场景吓到了,现在仔细想想,盐这玩意儿十天半个月不吃,也没什么。
以往天灾只听说过粮价上涨的,从来就没有听说过盐价上涨,毕竟盐价如果敢涨,私盐贩子就会猖獗。
朱时泰也露出了恍然大悟的神色:
“那大人叫我去南直隶,主要是为了看住士兵,令他们不能随意出营,防止有心人挑拨?”
“不错,如今南直隶地区流言甚嚣尘上,就如同营啸一般,只能等百姓自己安定下来。
否则任何一点的举动,都有可能被有心人挑拨,届时一旦引起民变,改革之事不攻自溃。
还有,为了防止那些盐商狗急跳墙,运盐的大船或马车,安排各地卫所、巡检司的人沿途护卫。”
林士章突然眼前一亮说道:
“大人,我们何不将此事宣扬开来,料想那些盐商的诡计将无所遁形,也可缓解百姓的焦虑!”
王远摆摆手说道:
“不必,盐商现在的手段对我等无效,便放任他们继续吧,借此也能麻痹他们一段时间。
否则他们若是又想出诡计,我等还要重新破解。
正好长路盐场的盐田改良,也走上了正轨,过两日本官便会南下。”
“大人英名!我等佩服不已!”
“行了,去看看周教头改良的盐田如何?是否可以开始大规模的改良!”
………
五更梆子响。
王远独登古黄河堤坝。潮水退去的滩涂上,新修的“七步滩”如银色梯田层叠。
周铁带着盐工们点燃“照卤灯”,万千星火映亮海天。
——那是用晒盐后的余卤,混合鱼油制成的长明灯。
“大人,第一池雪花盐铲出来了。”
少年灶丁捧着粗陶钵跑来,盐晶在残月底下流转七彩。王远拈起一粒放入嘴中,舌尖尝到的不是苦涩,而是带着海水气息的清冽。
不错,虽然还不及后世的纯粹,但放在古代,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佳品了!
“周山,你觉得若是要所有灶丁在盐场制盐,一年给予多少石粮食合适?”
周山闻言愣了愣,他祖父让他提前准备的话语,变成了无用功。
瞬间便觉得头脑一片浆糊,说话磕磕巴巴起来:
“大…大人,小人不知。一切全凭大人做主!”
“好了,你不必紧张,我们如今也只是闲聊罢了。
你也在盐场待了这么长的时间,若你是一个灶丁,朝廷每年给你三石粮食,叫你一直做制盐的活计你可愿意?”
周山猛的跪倒在地,语气铿锵的喊道:
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莫非王臣。若是朝廷要小人制盐,小人自然是愿意的。”
真是个书呆子,怎么问个事儿,就这么难呢?
“行了,你去将你祖父叫来。去帮那些官吏,发放工本米吧!”
烦躁的挥了挥手,王远也就不再看他,而是继续看向黄河旧道的方向,眼中露出了思索的神色。
“……若使黄河改道!”
“大人,您叫小人过来?”
王远听到声音,转过身来看着跪在地上的周铁,缓缓上前扶起,和蔼的说道:
“嗯,如今不用灶丁煮盐,那么工本米和煮出一锅盐后的赏赐便没有了,本官打算实行朝廷雇佣的形式,你觉得如何?”
“这雇佣的形式何解?”
“就是如同,大户人家和他们家的长工一般的关系。给所有灶丁一个吏员的名义,让长芦盐场负责所有灶丁的俸禄。
一年结一次或一月结一次的形式。所有吏员的位置,父死子继、兄终弟及。”
周铁瞬间便知道王远的想法,立刻拱手恭维道:
“大人英明!如今晒盐法须得十人合作,没办法每晒出一池子盐便给出赏赐,那这般固定俸禄便十分合适了!
只是我们灶丁,每年的俸禄是多少?若是太少,恐怕……”
“本官叫你过来,也就是想询问你的意思。你毕竟常年待在盐场,知道这里的情况。
你认为,每年朝廷给出多少俸禄,才最为合适?”
周铁沉默了,此刻他无疑陷入两难的境地。
如果说的多了,那么灶丁自然会感谢他,但朝廷就会对他不满了。如果说的少了,后面一宣传,灶丁也就只会骂他一人。
斟酌再三,周铁一一说道:
“大人,如今灶丁们无需工本米,按照以往灶丁的煮盐速度,一年顶多就煮出十余引的盐。
每引盐可换米一斗,也就是一个灶丁一年只有一石粮食的收入。
依小人看来,今后给灶丁的俸禄,也可定为一年一石粮食。这般旱涝保收,料想灶丁们也该十分感激!”
“怎会如此少?本官见很多家中还有妇孺,一年只有一百二十斤粮食如何够吃?”
周铁搓了搓手,手上许多裂口簌簌地掉出盐粒,满脸尽是希望的笑容:
“够了,大人有所不知。小人们也有活命的法子,遇到晴朗的天气,一个寮都会组织一个船队出去捕鱼。
再加上家中的小子,偶尔去海滩边摸摸海货,还是够家中人吃喝!”
王远只感到一阵阵的心酸,这样的日子便满足了吗?
“好了,那就按你说的办,今后所有灶丁的俸禄便定为一两银子,不过每个灶户寮开一个食堂。
食堂每日都管一顿朝食,能吃多少吃多少,但是不许浪费、也不许带走!
还有家中有妇孺老人的,若是能帮上忙的,那么也可在食堂中吃一顿,不过就没有俸禄拿了!”
炫书吧